首页
标委会概况
标委会公告
标委会动态
标准制修订
政策法规
标准文献
人参品牌
人参文化
站内文章检索
今天是: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人参文化
几首误读了千百年的人参诗,古诗中的椵树和椴树是一种植物吗?
发布时间:2024年11月26日 00:00:00     浏览次数:65

我国最早的人参诗,记录在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、《药总诀》等医书里,叫做《高丽人作人参赞》

三桠五叶,背阳向阴,

欲来求我,椵树相寻。

诗中原文写作“椵(jia读甲音)树”,后人改读为“椴(duan)树”。

唐·陆龟蒙《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》

五叶初成椵树阴,紫团峰外即鸡林。名参鬼盖须难见,

材似人形不可寻。品第已闻升碧简,携持应合重黄金。

殷勤润取相如肺,封禅书成动帝心。

此诗原文中也写作椵树而非椴树。

再看:

清·赵翼《人参诗》

三桠五其叶,独与凡卉异。结子莲米红,分阴椵树翠。

此诗也是如此记载!

清·王士禛《香祖笔记》卷十:「椵木叶似桐,甚大而阴多。人参生其阴。」

所有与人参打交道的人都知道,人参喜阴,忌强光和高温,喜欢生长在椴树下面,因为阳光透过椴树叶形成散光,不会直射到人参叶面上,俗称“花达阳”;

雨水通过椴树叶的缝隙筛下,也不会直接撒落到人参生长的地方,人参生长虽离不开水但也不能水气太足;

椴树下的腐殖土不是碱性土壤,而是微酸性土壤,适宜人参生长。

所以有经验的放山人都会根据这些规律到椴树下寻找野山参。

但为什么古人的诗中要到椵树下找呢?

我们先看看椵树是一种什么树?

从字典中查得:椵,古书上说的一种树,柚子一类,果实大如盂,皮很厚,可以吃。

郭璞注:「柚属,子大如盂,皮厚二三寸,中似枳,食之少味。」

郝懿行義疏:「《桂海虞衡志》云:“廣南臭柚大如瓜,可食,其皮甚厚,染墨打碑,可代氈刷,且不損紙。”即郭注所說也。」

由此可见,椵树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树,且结的果实像柚子大小,和北方的椴树完全不是一个树种,人参也绝对不可能生长在椵树下。

有人说椴树就是《诗经》中的杻,还有一个常用的名字叫做“椵树”。椵读作“甲”,所得木材,古人常借树木原本的天然姿态用于制作床或矮桌,所以椵树之名有假借、借代之意。笔者对这个看法不能苟同,我国北方所产的辽椴、蒙椴、紫椴等种类,植株挺拔茂密,怎么会有制作矮桌扭曲的天然姿态?

而上述诗词中各位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椴树,而非“椵树”。椴树的名称在北方叫了几千年,高句丽人作的《人参赞》岂能把椴树称作“椵树”?高句丽的都城在现在的通化所辖集安市,四周山林里只有椴木而没有椵树,作者怎会写成他并不熟悉的南方树种?这只有一种解释,就是“椴”与“椵”两个字极为相似,当年古代撰写方志的南方作者未能深入生活实际,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,不知具体的草木之名,不知东北椴木之名;或者古代地方志作者在印刷刻字时检错而造成的。

一些古籍至今仍有两个版本,或写作椵,或写作椴。至明清时,椴树之名反而更为人常用,至如今,植物名中,再无“椵树”。

1975年2月出版的《本草纲目》与1981年3月出版的《唐·新修本草》(辑校本),都将“椵树相寻”的“椵”字改成了“椴”字,这才是真正符合古诗词作者的本意,如果现代人还盲目尊崇,陈陈相因,以讹传讹,那就让人们不理解了。

今人对于椴树的喜爱,则要等到开花时节。我国北方所产的辽椴、蒙椴、紫椴等种类,植株茂密,花繁蜜浓。蜂农赶在椴树开花时日,所制得的蜂蜜称作“椴树蜜”,又称“吉林白蜜”醇厚香浓,乃各类蜂蜜中之最佳品。

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全国参茸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吉ICP备12004606号-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电话:0433-2661293 传真:0433-2661228 Email:1319573450@qq.com 技术支持:创业软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