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标委会概况
标委会公告
标委会动态
标准制修订
政策法规
标准文献
人参品牌
人参文化
站内文章检索
今天是: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人参文化
人参在历代典籍和民间文化中 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别名体系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21日 00:00:00     浏览次数:254

人参在历代典籍和民间文化中

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别名体系

 

⚗一、基于药用价值的别名

功效赞誉类

土精、地精‌:强调其凝聚土地精华的特性(《吴普本草》《广雅》);

神草、血参‌:突出补气养血的神效(《本经》《吴普本草》);

黄参、玉精‌:喻其色泽珍贵如玉,滋补功效卓著。

功能指向类

鬼盖‌:形容其挽救垂危、镇惊安神之力(《本经》);

人衔‌:暗指人参入口含服的用法(《本经》)。

二、基于形态特征的别名

外形比喻

棒槌‌:主根形似洗衣棒槌(东北民间通用名);

金井玉阑‌:描述断面黄白色环纹如金镶玉;

百尺杵‌:须根细长如杵,喻其根系发达。

生长阶段

三花‌:幼苗仅三片小叶(一年生);

巴掌‌:五片掌状复叶初成(三年生);

二甲子‌:分枝两个杈(四年生)。

三、民俗与文化符号别名

采参行话

山宝、草头王‌:放山人对其尊称(满族、赫哲族);

棒槌孩、山姑娘‌:拟人化表达(视为有灵性的生命)。

象征性称号

百草之王‌:公认的药效地位(多民族通用);

药王‌:疗愈能力的极致推崇。

需注意“孩儿参”这一别名易与石竹科植物太子参混淆,实际指人参幼株(《纲目》),使用时应结合语境区分。

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全国参茸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吉ICP备12004606号-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电话:0433-2661293 传真:0433-2661228 Email:1319573450@qq.com 技术支持:创业软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