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参定义 【古籍阅览】中医古籍中关于人参的记载 古代人参的定义可从植物学特征、药用价值及文化内涵三个维度综合阐述:
一、植物学定义五加科人参属植物(Panax ginseng C.A.Mey.)的肉质根,因其根部形态类似人形而得名。古代采挖的人参主根多呈球状,延伸的细枝状根须被视作“人腿”。现代栽培品种因生长周期缩短,形态更趋人形。
二、药用功能定义核心功效 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其“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”,被列为上品药材。 唐代《千金方》创“独参汤”用于急救,体现“大补元气”特性。 适用症候 主治体虚欲脱、脾虚食少、肺虚喘咳及津伤口渴等证,兼具安神益智作用。
三、文化象征定义祥瑞符号 汉代纬书将其与星象关联,称“瑶光星散为人参”,象征德政;民间传说中常被赋予“人参娃娃”等拟人化形象。 产地演变 早期以山西上党为道地产区(“自古人参出上党”),明代后东北长白山成为主产区。
古代人参的定义融合了自然属性与人文认知,其“补益”特质贯穿中医药理论与文化想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