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拍东北深山“挖参人”:一根参从出土到销售的全过程有多震撼?
俗话说:东北三宝,人参、貂皮、鹿茸,人参与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行,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有三千五百年历史的甲骨之上,《殷墟书契前编》收录的甲骨文“参”字。甲骨文产生于我国商殷时代(公元前16世纪),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。 甲骨文“参” 人为百灵之长,(人)参为百草之王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人参为上品,曰“人参,味甘微寒。主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。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。久服轻身延年”。 东汉名医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共载方剂113首,其中,含有人参的方剂21首,占比18.58%。 下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,带大家了解人参 人参的来源及功效 林下参 人参,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. A. Mey.的干燥根和根茎。多于秋季采挖,洗净经晒干或烘干。栽培的俗称“园参”;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“林下山参”,习称“籽海”。 性状: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,长3~15 cm,直径1~2 cm。表面灰黄色,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,下部有支根2~3条,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,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。 根茎(芦头)长1~100px,直径 0.3~37.5px,多拘挛而弯曲,具不定根(艼)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(芦碗)。质较硬,断面淡黄白色,显粉性,形成层环纹棕黄色,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。香气特异,味微苦、甘。 园参 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,呈圆柱形、菱角形或人字形,长1~150px。表面灰黄色,具纵皱纹,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。支根多为2~3条,须根少而细长,清晰不乱,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。根茎细长,少数粗短,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。不定根较细,多下垂。 园参 性味与归经:甘、微苦,微温。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。 功能与主治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。用于体虚欲脱,肢冷脉微,脾虚食少,肺虚喘咳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气血亏虚,久病虚羸,惊悸失眠,阳痿宫冷。 用法与用量:3-9 g,另煎兑服;也可研粉吞服,一次 2 g,一日2次。 注意: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同用。 人参的分类 人参按其生产地不同可分为中国人参、朝鲜人参、日本人参、美洲人参等;按其生长来源不同可分为野山人参、移山人参、园参等;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生晒参、红参、糖参、大力参、活性参等。 野山参产区分布图 我国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东南坡。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也有野生人参分布。目前,东北地区的长白山余脉的千山和大、小兴安岭的野生人参也基本绝迹。 从地理分布看,目前山参大致分布在北纬40°~48°,东经117°~134°范围内的山林地带。 长白山脉延伸的各市县成为我国山参的唯一产区。其中心产区为吉林的抚松、靖宇、长白、通化和集安一带。 现代栽培的园参主要分布在野生人参的产区。中国园参的主要产区在东北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山林地带,南起辽宁省宽甸,北至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山区、半山区。 中国吉林省是园参的主要产区,多集中在东部长白山区的各市县,其中,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、抚松县、集安市和靖宇县栽培面积最大,其次是通化县、敦化市、白山市、桦甸市、舒兰市、安图县、汪清县、珲春市、蛟河市、东丰县和延吉市等地区。 在黑龙江省,主要栽培地区是东宁、海林、伊春、宝清、五常、方正、依兰、桦川、延寿、鸡西、北安、通河、虎林、佳木斯、穆棱和勃利等市县。 在辽宁省,主要栽培地区是宽甸、桓仁、新宾、清原、绥中、本溪、丹东、庄河和辽阳等市县。 野生山参 “芦碗紧密相互生,圆膀圆芦枣核艼,锦皮细纹疙瘩体,须似皮条长又清,珍珠点点缀须下,具此特征野山参。” 这首流传在放山人之间的歌谣,形象描绘了野生人参的特征。具体来说,就是从人参的“五形”,即芦、纹、体、皮、须来鉴定人参的真伪优劣。 红参片 林下参是指人工将园参种子播撒于深山密林之中,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多年而成的人参。它生长在山林的荫蔽环境中,充分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。 林下参的形态特征独具一格。其主根通常短而粗壮,须根细长且柔韧性好。芦头细长,上面有着清晰的芦碗,这是判断其生长年限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|